湖北工程職業學院2023年高職單招《語文》模擬試題
導讀:下文為大家帶來:湖北工程職業學院2023年高職單招《語文》模擬試題
第1題:下列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談到怎樣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B、古人不是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嗎?
C、在武漢大學舉行的校慶儀式上,從日本專程回國的校友團,親植“櫻花樹”以示紀念。
D、高中語文課程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的基本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
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
A:“談到怎樣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這句話不是疑問語氣,而是陳述語氣,應使用逗號;
B:此句屬于間接引用古人的話,而不是直接引用別人說的,所以不用冒號,只用引號;
C:此句中,櫻花樹指一般意義上的櫻花樹,并不是指特定的事物,不用雙引號特意說明;
第2題:以下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B、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C、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D、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亳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
文言文斷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動詞和附近名詞的關系。從句意上看, 這句話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麗入宋朝進貢,使者所過的地方,調發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騷動且用度頗多,孫傅說:“濫用民力妨礙農事,而且對于中原之國來說又沒有絲毫的好處。”宰相認為他的言論與蘇軾相同,上奏降貶孫傅把他安置在蘄州。從動詞和名詞的關系來看,動詞“貢、過、謂”的發出者分別是“高麗、使者、宰相”,所以以上動詞應該緊跟著發出動作的主語,中間不可斷開,故可以排除C、D。而選項A、B的不同只在于動詞“奏”的主語是誰,很明顯,“奏”不是孫傅自己發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蘇軾發出的,而是宰相發出的動作,故“奏”不應緊跟名詞“蘇軾”,所以排除B,正確答案是A
第3題: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碾軋 儲存 粘親 嬌嗔
B、短暫 粗糙 震顫 推搡
C、惆帳 幫腔 嘟囔 磨蹭
D、慷概 分辯 憐憫 凜冽
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
A項:輾軋 沾親
C項:惆悵
D項:慷慨 分辨
第4題:下列各句中,修辭手法辨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紅柳強大的根系如盤卷的金屬,堅挺而硬韌,與沙礫黏結得如同鋼筋混凝土(比喻)
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C、這棵樹使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擬人)
D、無需掛畫,門外有副巨畫——名叫自然。(擬人)
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
選D。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D項顯然沒有使用擬人。
第5題:下列句子中,修辭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它和它的十幾戶鄉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地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
B、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
C、火車停了,發出一陣沉重的嘆息,像是在抱怨著臺兒溝的寒冷。
D、它(鐵軌)勇敢地盤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試探著前進,彎彎曲曲,曲曲彎彎,終于繞到臺兒溝腳下,然后鉆進幽暗的隧道,沖向又一道山梁,朝著神秘的遠方奔去。
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
選B。A項:擬人;B項:比喻;C項:擬人;D項:擬人